【登录】  免费注册     
文档分享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统计公报2016年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昌平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区域定位,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步伐,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8.6亿元,以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亿元,下降7.7%;第二产业增加值265.3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435.7亿元,增长4.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670元,比上年增长5%。

财政:2016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3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增值税完成19.7亿元,同比增长85.6%;营业税完成10.2亿元,同比下降53.5%;企业所得税完成10.8亿元,同比增长25.5%。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0.3亿元,同比下降13.7%。其中,用于教育31.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18.3亿元、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12.4亿元、城乡社区事务17.9亿元、农林水事务20.9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5.7%、-19.3%、26.6%、-55.0%和-14.9%。

税收:全年共完成区域税收2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就业:2016年,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1%,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城乡劳动力实现就业11587人,城乡困难劳动力实现就业7898人,城镇新增就业26932人,实现创业577人,带动就业2007人,用人单位招用困难人员1804人。依托第四届农业嘉年华等活动,重点围绕草莓采摘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绿色岗位开发力度,共开发绿色就业岗位1911个,扶持1520人实现绿色就业。重点促进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提供就业岗位1731个,帮扶321名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深入辖区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开展菜单式“就业指导大讲堂”、“模拟面试服务进校园”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深层创业就业指导服务,400余人参与讲座活动;举办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政策咨询,岗位匹配推荐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效能全面提升,进一步巩固公共就业服务“两专、一协、一促”专业化四维梯队建设,实现100名村(社区)就业服务专职工作者各镇街全覆盖,成为全市首次开展此项工作的成功典范。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万人,增长2.4%,在5个城市发展新区中增量最少、增速最低;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03.8万人,同比增长1.2%,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1.6%,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增长2.8%;其中非农业人口43.3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70.9%,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出生率13.33‰,死亡率5.01‰,自然增长率8.32‰。

人民生活: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350元,比上年增长8.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49元,比上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71元,比上年增长8.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3.3%,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4%,比上年增长0.7个百分点。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7842元,比上年增长8.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892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949元,比上年增长2.8%。

社会保障:2016年,全区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达到238.7万人次,同比增加10.5万人次,同比增长4.6%。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收支规模达到146.4亿元,同比增加24.8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五项社会保险累计收支合计127.4亿元,同比增加14.8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累计收缴68.2亿元,同比增长15%;累计支出59.2亿元,同比增长11%;结余9亿元,同比增加3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3.6万人,续保率为99%,全区新增企业职工退休3922人,同比下降5.4%;共监控各类企业2009家,涉及职工12万人,监控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6%,续订率为95.7%,集体合同覆盖面达98.8%;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4292件,同比增长22.2%,结案4261件,结案率为99.3%,调解率为54.1%;受理投诉、举报案件740件,涉及劳动者740人,较去年同期下降13.9%;处理信访类案件342件,答复满意率98%以上;现场处理群体性突发案件47起,涉及劳动者1068人;共为1808人解决拖欠工资1396.5万元;认定工伤1034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开辟社保“绿色办理通道”,推行预约办理、分时错峰办理模式;通过将数字证书办理与窗口经办服务软性绑定等,畅通申办渠道,提高开通时效和网上申报使用率。通过与银行网点定点对接等举措,倡导参保单位网上银行缴费,力推“网上社保”,网银缴费占参保月报单位比例达到99.9%。调整优化了征地转非人员补缴等6项业务流程,实现一岗受理、一次办结,提高办理效率;编制网上业务申报操作教程,录制网上业务培训微视频,指导参保单位开展网上业务办理。


三、水资源与环境

水资源:全年水资源总量2.7亿立方米。全区总用水量19746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其中,农业用水319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0.8%;工业用水230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8%;居民生活用水557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5%。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27.9立方米/万元,比上年下降8.5%。

环境:昌平区以迎接第二批国家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铁腕治污”,群众反映强烈的219件突出环境问题已全部办结,全年环境执法处罚金额达到4114万元,处罚力度连续两年居全市首位。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压减燃煤35万吨,淘汰老旧机动车2.4万辆,二氧化氮年日均值为4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3.3%;PM2.5年日均值为6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1%。4座再生水厂正式运行,全年污水处理量达到739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80%,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74.8万吨,无害化处理率99.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坚持治污、增绿并重,集中实施了平原重点地区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一批生态工程,完成平原山区造林营林2.1万亩,完成绿化建设、改造和抚育面积6.6万亩,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绿地面积(范围为建成区,不含山区林地)6284.9公顷,比上年增长2.6%;绿地率达到42.7%,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为46.6%、66.9%,分别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以巩固阅兵训练基地及周边环境建设成果为重点,继续实施了14项环境提升项目。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带动城乡环境秩序不断改善。


四、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年末全区公路里程2246.4公里,比上年增加20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4.4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城市道路里程382.6公里,比上年增加23.8公里。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销售量5046.5万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生产运营用水1169.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居民家庭用水2366.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3%。

2016年,昌平地区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用电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第二产业用电1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6%;第三产业用电30.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6.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2%。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2万吨,比上年下降24.1%;天然气供应总量4.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1.5%。年末共有液化石油气使用用户19.6万户,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居民家庭用户18.9万户,比上年增长14.4%;年末共有天然气使用用户48.8万户,比上年增长31.2%,其中居民家庭用户48.3万户,比上年增长31.6%。

全区集中供热面积4136万平方米,与上年增加86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截止2016年底,全区共有客运(区属企业)从业人员865人,运营客车462辆,其中新能源运营客车174辆;客运线路39条,运营长度1129公里,客运量达16559万人次;货运从业人员4万余人,货运业户5910户,运力22925辆,货物运输总吨位达114177吨,货运量6210万吨,货运周转量18.6万吨公里。境内有轨道交通站点4个,21个站点,运营里程51公里。

城乡发展:全区坚决落实“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把疏功能、控人口统筹起来,努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按照控增量、疏存量的总体思路,一方面,严格实施产业负面清单制度,累计限制不符合区域定位的企业项目319个;另一方面,坚持挂账整治违法建设和低端产业,全年共拆除违法建设460万平方米,关停工业污染企业40家、区域性市场7家,撤并改造工业大院5家。强化政策倒逼作用,继续实施了人口倒挂村水电总量控制、房屋租赁税征缴、自备井集中整治等一系列坚决举措。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按期完成了32个市、区级城乡结合部重点村的整治任务,累计取缔无证无照和非法经营场所3236处,消除各类安全隐患4098处。围绕推动城市发展转型,按照“以规划引领建设、以服务促进管理”的思路,出台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工作意见和分工方案,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重点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集中推进了城乡结合部16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启动了山区低收入村低收入户的精准帮扶工作。围绕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均衡化、优质化“两手抓”,加快推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围绕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交通治堵,在全力保障兴延高速、京张城际、地铁17号线等国家和市级重大项目的同时,开复工道路工程43项,其中回南北路等21条道路竣工通车,并在昌平老城区试点实施了综合疏堵工程。


五、农业、工业和建筑业

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8亿元,比上年下降7.6%。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亿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农业产值完成7.3亿元,比上年下降5.5%;林业产值完成4.6亿元,比上年下降13.9%;牧业产值完成7.8亿元,比上年下降1.7%;渔业产值完成0.2亿元,比上年下降30%;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0.8亿元,比上年增长0.3%。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601亩,比上年减少4574亩,下降14.7%。粮食产量0.8万吨,比上年下降8%;粮食亩产285.9公斤,比上年增长7.9%。全年蔬菜产量3.9万吨,比上年增长4.8%;禽蛋产量0.3万吨,比上年下降52.4%。

全年农业观光园209个,比上年增加2个;观光园总收入3.5亿元,比上年下降11.3%。民俗旅游经营户351户,累计接待游客24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民俗旅游总收入1亿元,比上年增长17%。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4233亩,比上年下降10.8%;实现收入3.8亿元,比上年下降10.1%。

工业: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75.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完成销售产值870亿元,比上年增长8%,实现产销率99.4%。其中,现代制造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9.4%;高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1.7%。

园区工业:201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74.9亿元,比上年增长9.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8.5%。

建筑业:全年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外省完成产值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5.5%,向上拉动全区建筑业总产值3个百分点。本年新签合同额140.9亿元,比上年下降20.9%。


六、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

按构成分,城镇投资56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农村投资28.8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按类型分,国有投资138亿元,比上年下降38.2%;非国有投资442.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外商投资14.1亿元,比上年增长78.4%。

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房屋施工面积达到1332.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7%,其中保障性住房及自住型商品房房屋施工面积548.1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47.7万平方米,占全区房屋施工总面积的41.1%。保障性住房及自住型商品房新开工面积79.2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4.2万平方米,占全区新开工总面积的25%。


七、国内贸易和旅游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2.7亿元,比上年增长6.8%。

按行业划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8.7亿元,同比增长5.9%,占比9.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48亿元,同比增长7.1%,占比82.3%;住宿业实现零售额8.3亿元,同比增长4%,占比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8亿元,同比增长4.8%,占比6.6%。

利用外资:2016年全区新批三资企业26家,比上年增加3家;新批三资企业注册资本8285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9.9%。全区引进外商实际投资7887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3.5%。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8525.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1.6%;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703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482.2%。


八、金融

存贷款:2016年年末全区主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057.0亿元,比年初增加2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111亿元,比年初增加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单位定期余额176.1亿元,比年初增加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423.3亿元,比年初增加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证券: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7622.7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股票交易额2407.1亿元,同比下降44.4%;基金交易额50.6亿元,同比下降33.8%;债券交易额4778.3亿元,是上年的1.7倍。年末股票市场累计开户数27.5万户,本年新开户数4.8万户。


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全区共有39所普通高校,大专在校生20022人,毕业生8139人;本科在校生73520人,毕业生14569人;研究生在校生22641人,毕业生8657人;博士生在校生4414人,毕业生1357人。

全区普通高中招生1904人,在校生5797人,毕业生2437人;普通初中招生5583人,在校生15529人,毕业生4966人;普通小学招生7930人,在校生52794人,毕业生7841人;幼儿园新入园幼儿10065人,在园幼儿29707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技工学校)招生2870人,在校生12886人,毕业生3582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31人,在校生98人,毕业生8人。

2016年,昌平区顺应信息化发展新需求,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依托信息化平台、提速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扩大全区优质课程和优秀师资的服务半径。不断优化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9所幼儿园,新增幼儿园学位2500个;新增3所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引进北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引进名校名园数量达到16所,名校引进力度居5个发展新区之首。2016年昌平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科技:2016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1732件和595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5.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5114件和1716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5.6%和20%。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78项,比上年减少19.4%;技术合同成交总额6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2016年,昌平区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累计建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8个、工程技术中心102个,开通了“人人实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成功落户;各类双创空间面积已达190万平方米,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初步打造了“回+”双创社区品牌;汇集科技从业人员4万余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8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央企业在昌设立下属公司达到18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超过3700家,年内新培育上市企业和新三板企业9家、国高新企业64家,智行鸿远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项目投入运营,华为云计算中心等一批新的优质项目正在加快落地。

文化: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分馆20个),总藏量67万册(件)。全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全区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馆藏案卷23.6万卷件,利用档案10628人次。

卫生:2016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957个,其中医院7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8个(含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0882张,其中医院床位10535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41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260人,注册护士6419人。全区医疗机构共诊疗1167.4万人次。全年未发现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22.77/10万,乙类传染病死亡率0.51/10万。

体育:2016年全区共有体育场馆1195个,共获得市级比赛奖牌131枚,比上年增加21枚。其中金牌39枚,银牌43枚,铜牌49枚。


注释:

1.本公报中2016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与上年相比的增速为2016年初步统计数与2015最终核实数比较的结果。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行业划分标准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 7 5 4 -2011),三次产业划分标准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国统字〔2012〕108号)。

3.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中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

4.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6.公报中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昌平区财政局;区域税收数据来自昌平区地方税务局和昌平区国家税务局;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昌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自来水销售、水资源、城市污水处理数据来自昌平区水务局;空气质量数据来自昌平区环境保护局;造林、绿化数据来自昌平区园林绿化局;公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数据来自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昌平公路分局;用电量数据来自昌平区供电局;液化石油气及天然气供应量、燃气家庭用户、集中供热面积、垃圾处理、城市道路里程数据来自昌平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交通运输数据来自昌平区交通局;教育数据来自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专利数

据来自昌平区知识产权局;技术合同数据来自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共图书馆数据来自昌平区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数据来自昌平区文化委员会;档案数据来自昌平区档案局;卫生数据来自昌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育场馆、奖牌数据来自昌平区体育局;其他数据来自昌平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昌平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