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文档分享



关键字搜索: 
当前位置:统计公报2018年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昌平区坚决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抓好“三件大事”、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防风险、惠民生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2亿元,以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亿元,下降4.7%;第二产业增加值318.8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增加值575.6亿元,增长10.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252.2元,比上年增长4.9%。

财政:2018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增值税完成29.8亿元,同比增长1.8%;企业所得税完成20.4亿元,同比增长37.9%。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2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教育支出占比最高,为38.4亿元,占比20%,同比增长9.3%;农林水支出占比第二,为29.8亿元,占比15.5%,同比增长21.3%;第三位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26.4亿元,占比13.8%,同比下降0.3%。

税收:2018年,全区区域税收收入增长明显,共完成364.1亿元,同比增加51.3亿元,同比增长16.4%。完成中央级收入187.7亿元,同比增加35亿元,增长22.9%;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4.6亿元,同比增加16.3亿元,增长10.3%;完成区级税收80.9亿元,同比增加9.4亿元,增长13.2%。

优化营商环境:2018年,昌平区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健全“一对一”服务企业机制,为重点企业送上“服务包”,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需求201项。推动全市“9+N”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分类受理比例超过80%,“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超过90%。动态调整行政职权清单57项,扎实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实行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商登记注册实现“二十四证合一”和全程电子化。昌平区机构改革方案上报市委。适应发展需要,实行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与中关村昌平园管委会、区科委、区投促局集中联合办公,设立十三陵文物安全管理中心、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扩大国有企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1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万人,增长2.2%,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06.7万人,同比增长1.1%,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0.6%,比上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户数28.5万户,人口6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万人,增长2.5%,其中非农业人口46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72.5%,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人口17.5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27.5%。户籍人口出生率10.99‰,死亡率14.28‰,自然增长率3.29‰。

人民生活: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33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8%。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46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55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

业统一监管范围。组建昌开建设公司,统筹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完成政府隐性债务排查识别认定,政府债务风险安全可控。编制实施助力帮扶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顺义、石景山和首创集团建立生态涵养、精准帮扶结对协作关系,各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

民生服务:2018年,昌平区民生服务保障不断加强,连续四年获评全市充分就业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4%的较低水平;社保覆盖人群扩大到261万人次,城乡低保标准上调11.1%。以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全年通过医联体转诊患者约6万人次,按照新颁标准完成家庭医生签约29万人。新建50个农村卫生室全部完工,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建成2个镇街综合文化中心,升级改造基层文化室50个。

2018年,市委市政府发布回天地区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建设美好幸福新家园的奋斗目标。全区上下发扬主人翁精神,狠抓“三大工程、一个示范”落地实施,51个年度项目全部开工,陈营东桥、中滩变电站、融泽嘉园配套养老院等30个项目完工,凝聚各方力量搭建“回天有我”社会服务平台,投入千名警力开展“回天利剑”百日打整专项行动,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回天有数”城市监测体系,17个市级部门主动上门办实事,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投入试运营,新增镇街养老照料中心3家、社区养老驿站30家。竣工保障性住房8445套,七里渠、阿苏卫回迁楼建成交用,首次推出了2155套共有产权住房。深化精准帮扶,统筹农民增收和生态治理,推进山区镇土地流转,实施农民商业补充医疗保障,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8%。健全政务舆情处置回应机制,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实行挂账督办、限期回复。双拥共建不断深化,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启动城市安全隐患治理三年行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保持安定和谐。


三、水资源与环境

水资源:全年水资源总量2.7亿立方米。全区总用水量24983.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农业用水2432.5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8%;工业用水3487.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1.6%;居民生活用水8304.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3%。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为27.7立方米/万元,比上年增长25.9%。

城乡环境:2018年,昌平区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实施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完成5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实现镇街大气粗颗粒物监测全覆盖,重型柴油车处罚量是上一年的3.7倍,PM2.5年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居全市第二位。实施36项土壤污染防治措施,阿苏卫循环经济园投入试运行,生活垃圾分类片区覆盖率超过30%。

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八口、官牛坊郊野公园开工建设,新建成3处小微绿地,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3%。深化河长制管理,小汤山、流村再生水厂投入运行,TBD再生水厂开工建设,治理排污口1812个,铺设污水管网99公里,解决了40个村的污水处理问题,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全区污水处理量11800.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4.5%;污水率提高到92.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市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提高40个百分点。深入开展中央和市级环保督察整改“回头看”,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健全了环境案件受理督办、镇街水环境区域补偿等长效机制。


四、城市建设

公用事业:全年自来水销售量5489.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9%。其中生产运营用水1505.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9.5%;居民家庭用水2579.4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3.4%。

2018年,昌平地区全社会用电量75.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用电1.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1%;第二产业用电1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第三产业用电3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8%。

交通运输:截止2018年底,全区共有客运(区属企业)从业人员839人,运营客车232辆,其中新能源运营客车460辆;客运线路38条,运营长度992.3公里,客运量达12万人次;货运从业人员4万余人,货运业户4610户,运力16452辆,货物运输总吨位达8万余吨,货运量9万吨,货运周转量16975万吨公里。境内有轨道交通站点4个,21个站点,运营里程51公里。

2018年,昌平区新增道路竣工通车里程162公里,修建“四好农村路”71公里,地铁13号线拆分、19号线北延、17号线支线、33号线纳入全市轨道交通建设近期和中期规划,编制实施了停车设施、电网建设等一批专项规划。

疏解整治促提升:2018年,昌平区坚持先立后破,坚定有序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15项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全社会支持疏解、参与疏解的氛围更加浓厚。全年拆除违法建设702万平方米、腾退土地803公顷,完成11个工业大院及13个扩拆地块清理整治,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24家,疏解提升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21家,关停取缔非法办学机构67所,整治开墙打洞383处、无证无照经营4919户,占道经营、违法群租等挂账任务清零。集中开展城乡结合部20个隐患重点村专项整治,根据宅基地管理和消防安全要求制定二十条整治标准,整改规范村民自建出租房屋17.3万间、消除安全隐患1353处、清理环境乱点1876处。按照全市确定的八条标准,全面排查设施农业项目并实行建档管理,拆除整改超标大棚6310栋,全部通过市级验收认定。狠抓浅山区违建治理,152宗一般违法用地项目全部拆除。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机制,统筹布局建成处理设施19处,全年处理建筑垃圾355万吨、推广使用资源化产品365万吨。制定街巷环境整治设计导则和广告牌匾标识导则,整治提升街巷胡同259条,清理规范广告牌匾3200余块,改造升级公厕43座。利用腾退土地实现“留白增绿”418.7公顷;推出便民商业网点电子地图,新建网点112个,社区蔬菜零售网点实现全覆盖;新增停车位7289个、自行车充电桩1702个。扎实推进“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各镇街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全部建成,“多网”融合实现区、镇、村三级互联互通,1521名街巷长上岗履职,招募小巷管家1646人。建成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创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25个,成立社区民主议事厅453个。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首批85个村庄规划,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


五、农业、工业和建筑业

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农业产值完成7.8亿元,比上年下降3.4%;林业产值完成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牧业产值完成4.4亿元,比上年下降27.8%;渔业产值完成0.1亿元,比上年下降13.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0.8亿元,与上年持平。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745.9亩,比上年减少5843.5亩,下降29.8%。粮食产量0.4万吨,比上年下降30.8%,粮食亩产282.8公斤,比上年下降1.4%。全年蔬菜产量3.2万吨,比上年下降15.8%;禽蛋产量0.2万吨,比上年下降36.3%。

全年农业观光园186个,比上年减少13个;观光园总收入3.3亿元,比上年下降10.7%。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344户,累计接待游客244.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4%;民俗旅游总收入1.08亿元,比上年下降1.4%。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4067.4亩,比上年下降3.7%;实现产值4.6亿元,比上年下降0.9%。

工业: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39.3亿元,同比下降3.4%,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017.5亿元,同比下降4.8%,实现产销率为97.9%。

其中,汽车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3.4亿元,在全区占比38.8%,同比下降11.4%,拉动全区产值下降4.8个百分点。2018年,全区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平稳增长,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11.5亿元,同比增速为6%,高出全区增速9.4个百分点,拉动全区产值增长1.1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201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20.7亿元,比上年下降5.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8.6%。

建筑业:全年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6.6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区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实现45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完成223.4亿元,同比增长7.0%。


六、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4.7亿元,比上年下降14.9%。

按类型分,国有投资115.1亿元,比上年下降29.8%;非国有投资343.4亿元,比上年下降7.5%;外商投资6.3亿元,比上年下降44%。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2亿元,同比下降50.9%,占全区比重为1.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6亿元,同比下降16%,占全比重为7.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2.9亿元,同比下降14.1%,占全区比重为91%。

房地产开发: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91.1亿元,同比下降14.2%,向下拉动全区投资7.3个百分点,占全区投资比重为62.6%。房屋施工面积为103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3%,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为156.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7%。


七、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3%。

按行业划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5亿元,同比增长6%,占零售额总量的7.5%;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1.7亿元,同比增长2.2%,占零售额总量82%;住宿业实现零售额8.8亿元,同比增长2.3%,占零售额总量的1.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0.2亿元,同比增长9.1%,占零售额总量的8.6%。

利用外资:2018年全区新批三资企业44家,比上年增加6家;新批三资企业注册资本21900.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7.2%。全区引进外商实际投资8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85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


八、金融

存贷款:2018年年末全区主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297.2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居民储蓄余额1315.9亿元,同比增长10.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02.3亿元,同比增长17.5%。

证券:2018年,昌平区全年实现证券交易额合计4697.7亿元,同比下降52.9%。其中,实现股票交易额1581.7亿元,同比下降16.5%,占比33.7%;债券交易额2811.6亿元,同比下降63.5%,占比59.9%;融资融券交易额实现256.1亿元,同比下降26.7%,占比5.4%;基金交易额31.6亿元,同比上涨46.8%。


九、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全区共有29所普通高校,大专在校生9329人,毕业生3032人;本科在校生83952人,毕业生12954人;研究生在校生24399人,毕业生8741人;博士生在校生5700人,毕业生1692人。

全区普通高中招生1759人,在校生5490人,毕业生1865人;普通初中招生5664人,在校生15792人,毕业生5664人;普通小学招生10657人,在校生53999人,毕业生6597人;幼儿园新入园幼儿13537人,在园幼儿32720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870人,在校生2752人,毕业生920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28人,在校生103人,毕业生12人。

2018年,昌平区健全引进名校绩效考评机制,清华附中公园悦府学校、北京六幼回龙观园开学招生,北京十一学校签约落户。新增幼儿园学位2250个、中小学学位5759个,认定社区办园点36个,高考成绩再创新高。编制沙河大学城新一轮城市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6所高校新校区全部开学。北京大学将在昌平建设新校区。

科技:2018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12130件和718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4.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5824件和192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下降11.2%。

2018年,昌平区创新驱动格局更加稳固。未来科学城规划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明确了发展路线图,空间布局拓展为“两区一心”,总面积扩大至170平方公里,为昌平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造了条件。加快一期建设发展,盘活闲置楼宇6万平方米,引入中航“爱创客”孵化器、清华控股“国际创新走廊”等创新平台,中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启动运营,国际人才大厦主体竣工。制定生命科学园优化提升方案,设立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挂牌成立。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取得突破,从精准配置土地资源入手,促成小米智慧产业示范基地、好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研发中心、京东7FRESH华北总部、新东方科技研发基地、诺华创新药流通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创新创业持续活跃,新建双创空间60万平方米。发挥产业投资基金作用,累计出资12.6亿元支持产业项目100个。落实首批“昌聚工程”人才发展资金3873万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榜单,商标总量突破5万件、居北京市五个新城首位。

文化: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分馆21个),总藏量73万册(件)。全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全区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馆藏案卷44万卷件,利用档案12639人次。

2018年,昌平区加快文化创新发展,出台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5.6平方公里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启动建设,编制了十三陵文物保护规划和十三陵门户区规划,吴为山雕塑艺术馆、马未都观复博物馆落户昌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市级验收。

卫生:2018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068个,其中医院8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3个(含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597张,其中医院床位11763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1659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220人,注册护士7405人。全区医疗机构共诊疗1249.94万人次。全年甲类传染病发病率0.10/10万,甲类传染病死亡率0;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08.39/10万,乙类传染病死亡率0.34/10万。

体育:2018年全区共有体育场馆104个,共获得市级比赛奖牌184枚,比上年增加56枚。其中金牌45枚,银牌53枚,铜牌86枚。


注释:

1.本公报中2018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与上年相比的增速为2018初步统计数与2017终核实数比较的结果。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行业划分标准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三次产业划分标准根据《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国统字〔2012〕108号)。

3.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中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批发企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零售企业。

5.公报中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昌平区财政局;区域税收数据来自国家税务总局昌平分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昌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北京市公安局昌平分局;收入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昌平调查队;自来水销售、水资源数据来自昌平区水务局;空气质量数据来自昌平区环境保护局;造林、绿化数据来自昌平区园林绿化局;用电量数据来自昌平区供电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昌平区交通局;教育数据来自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专利数据来自昌平区知识产权局;技术合同数据来自昌平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共图书馆数据来自昌平区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数据来自昌平区文化委员会;档案数据来自昌平区档案局;卫生数据来自昌平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育场馆、奖牌数据来自昌平区体育局;其他数据来自昌平区统计局、昌平区经济社会调查队。